请输入搜索信息

学院介绍

首页 > 学生工作 > 典型选树 > 正文

典型选树

【口述历史】动医记忆 | 道德学术 高山仰止——记welcome皇冠地址张柳良老先生

发布人: 发布日期: 2018-03-12 浏览次数:


 

在这一期的动医记忆里,我们将认识一位踏实专注、授业有道的老师

——张柳良老师。

 

采访者:张鹏浩  沙文  金玉欣

 

先生介绍

 

张柳良,男,生于1939年,教授,硕士生导师。1963年毕业于南京农学院兽医专业,留校任教,直至退休。曾任welcome皇冠地址副院长,《畜牧与兽医》杂志主编、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外科学分会理事、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编辑学分会理事、江苏省畜牧兽医临床研究会理事等职;1991年曾赴日本大学进行访问交流,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。

 

张柳良教授多年从事于《兽医外科学》、《兽医外科手术学》及《动物园动物疾病防治学》等课程的教学工作。主编的《动物园动物疾病防治学》作为高等农业院校“八五”规划教材,是国内第一本有关动物园动物疾病防治的专著。另主编著作《家畜肿瘤》;参编《农业大词典》、《养猪词典》、《经济动物疾病防治》和《哺乳动物胚胎发育工程》等书籍;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;参加了“南京地区奶牛腐蹄病的研究”和“中药促孕液的研制和应用研究”分获1988和1992年江苏省科技进步四等奖;“实验动物与人体经穴比较研究”获1996年江苏省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。参加编写和录制的电教片《牛病汇编》和《家畜外科手术总论》获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电教片优秀奖和二等奖。

 

 

“千磨万击还坚劲,

任尔东西南北风”

 

得知采访对象为张柳良老师时,我们猜想这位78岁的老教授一定不苟言笑,让人敬而生畏。但第一次见面映入眼帘的却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,带着如沐春风般的微笑,在夕阳的映衬下熠熠生辉。当我们还在为如何开启本次采访的话题担忧时,老师已经主动介绍自己并为我们引荐了另外几位动医院退休的教授,在这欢乐而融洽的氛围里开始了采访。

 

开朗风趣、踏实专注是张柳良老师给我们的第一印象,张老师告诉我们,他是偶然选择了畜牧兽医这个专业,毕业之后由于成绩优异留任南农。但文革却不期而至,大概经历过那个不寻常年代的人都会有一份刻在骨子里的纯真,对学生的真诚,对教学的严谨,对科研的执着,无论是哪一种纯真,在历经“磨难”之后都显得尤为珍贵。

 

在那段晦暗无光的岁月里,纵使环境恶劣,劳动艰辛,也没能改变张老师豁达、坚毅的内心。他曾被下放到常州劳动长达八个月,吃大锅饭,为了进行劳动锻炼,每天辛苦劳动,日出而作,日落却不得息。“当时的我们很年轻,到了农村就要开始学各种农活,插秧、抱谷、车水、耕田等种田技术都是那几年掌握的。”老师回忆说道。推独轮车也是同一时间学会的,虽然很难,但是学会之后却非常有成就感。

 

“不怕吃苦”是张老师在采访中提及最多的一句话,而这种精神不仅仅是体现在劳动当中,学习中亦然。“文革”时期,“知识越多越反动”的思想甚嚣尘上,书本就此被束之高阁,外语的学习更是被明令禁止。十年浩劫之后,尽管记忆里的知识早已所剩无几,但张老师还是毅然拾起书本,重新学习外语。纵然张老师同我们讲“并不难”,但可以想象从头开始地学习之路一定很不简单。

 

汪国真老师曾说:“既然选择了远方,便只顾风雨兼程。”这句话大概最能更能够体现张老师对生活的态度、对知识的渴求、对初心的坚守。


 

 

 


 

“师者,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”

 

大学是传知育人的沃土,是文化散播的阵地,是思想再造的渊薮。“大学者,非谓有大楼之谓也,有大师之谓也”这句话足以说明教师责任之重大。韩愈在《师说》中写道“师者,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。”深入了解张老师后我们才更加明白什么是“传道”、“授业”、“解惑”。

 

所谓传道,不仅仅是指书本上的知识,更有生活中的身体力行,点滴中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。在带领同学们下乡给动物看病的途中,尽管身为老师,张老师却从不会搞特殊,吃住总是和同学们在一起,为的是方便和同学们之间讨论病情。有时候进行手术,一蹲就是2-3小时,却从不因劳累而放弃。某年冬天有一个奶牛难产的病例,要进行助产只能赤膊上阵,虽然环境条件恶劣,张老师和同学却仍一丝不苟不曾言弃,坚持了三个多小时直至手术成功。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,当时还曾有很多报纸专门报道过。然张老师却认为“这是我们从事这个行业的本职工作,不值一提。”

 

 

而授业,就是“授人以渔”。张老师讲到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。在教学当中,除了日常研究和理论课,张老师基本都是在实验室和学生一起度过的,为了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指导与锻炼的机会,每五个人中就会分配两个老师。当时外科组的老师还会经常带同学们出诊,让学生在诊疗实习中得到锻炼,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。

 

解惑,解疑答惑也。为了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与素养,图书馆中经常会出现张老师的身影。1991年,为了拓展我国“动物园动物疾病”视野,解决这方面存在的疑惑,张老师远赴日本交流,学习先进的技术与知识,回国后主编了《动物园动物疾病防治学》,开创了我国动物园动物疾病防治的先河。后来又担任《畜牧与兽医》主编,任职期间,张老师成功地将杂志由双月刊更新为单月刊,由小本杂志变成大本,为国内兽医读者们提供了更多优秀文章。

 

 

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

    入学至今,我们总会有一些老师诉说着曾经的动医院,但也只是和现在的布局有些不同。而在张老师口中得知,曾经的学校在丁家桥,是后来搬迁到中山陵脚下。那时候的学校到处都是杂草丛生,学生和老师一点点“装扮”起如今美丽的校园。没有树,就带头种树,没有花,就结队栽花。而谁也没有一句怨言,用张老师的话讲“这就是我们的家,以后我们还要在这里生活,既然是自己的家,装饰它就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了。‘前人种树,后人乘凉’,而我们也乐意做这个前人”。

 

在教学工作之余,张老师曾担任welcome皇冠地址的副院长,进行了很多行政方面的工作,为动医院的蓬勃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。他曾参与了南京农大动物药厂的创建,从无到有,从批文到省内审核,每一步都倾注了很多心血。而这个动物药厂也直接将老师们的科研成果转化成为商品,为动医院带来了丰厚的利润。

 

在南农度过了风风雨雨的几十年,对于动医院,张老师说的最多的就是团结,富有凝聚性。纵使诸位老教授早已退休,但是在老年活动室,却经常可以看到教授们的身影。身影里不乏张老师的师兄弟,亦有师长,他们一起活动、交流,回忆曾经共同经历的甘苦,亦会谈论今朝、畅想未来。即使离开三尺讲台已久,动医院的发展仍然被老教授们关注着。

 

当然除了团结,良好的学风也被提及多次。老师回忆讲,自己当年的志向是当一名医生,却阴差阳错成了兽医,和他一样的任也有很多,然而深入了解之后却发现兽医的魅力,自此开始便是一辈子。那时的逸夫楼每晚都会亮到很晚,学生都是自己主动留在实验室里学习、做实验,老师也常常同和学生一起探讨研究,这种学习方式,在张老师成为老师之后也一直沿用,我想这就是真正的亦师亦友吧。如今的教学条件较之当初不知优越了多少倍,我们应倍感珍惜,充分运用,努力提高自己。

 

 

“劝君莫惜金缕衣,

劝君惜取少年时”

 

为人师四十余年,要说张老师桃李满天下也不为过。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。百年基业,张老师一直勤勤恳恳,用行动诠释着为人师表的真正含义。采访中他不断告诫我们身为一个学生,主要任务就是学习,在平时应该做到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。勤学上进的同时要处理好专和通、广和博的关系。要在一般了解的基础上,专注于一个方面,在专的基础上达到博。做学问做研究如此,做一名优秀的兽医亦如此。但是不能纸上谈兵,实践见真知。身为一名动医学子,毕业后,成绩不一定是最重要的,临床诊断技术才是这五年真正应该掌握的。

 

张老师还鼓舞我们遵从初心,既然选择了学习兽医这条道路,就要有钻研的精神。张老师同我们讲当年罗清生院长每周都坚持自费前往丁家桥兽医院,进行临床诊断检查,在实践中加深对临床的各种疾病的印象。他希望我们也有这样的毅力和精神,勤学不辍,敏而好学。

 

读史可以使人明智,鉴过去可以知未来。了解一段历史之后,才更让人对参与这段历史的人产生钦佩之心。“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,虽不能至,然心向往之。”虽采访只有短短几小时,但张老师的品行才学却让我们钦佩不已。学术道德,高山仰止,向学之心油然而生。

 

从当年的南京农学院到今日的南京农业大学,从畜牧兽医系到今日的welcome皇冠地址,从丁家桥到今日的童卫路6号,名称会变,地址会变,但南农的精神,动医精神不会改变。身为welcome皇冠地址的学子,未来的兽医,我们更会时刻铭记“诚朴勤仁”的校训,铭记历史,继往开来,为未来的兽医行业乃至整个畜牧行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。


 


 

结语

 

道德学术 、高山仰止

张柳良老师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

有心人方成功

 

敬请期待下一期”动医记忆“系列


Baidu
sogou